桐叶的功效作用和禁忌

已收录 5937 个中药

梧桐叶

梧桐叶
(《纲目》)

【来源】为梧桐科植物梧桐的叶,植物形态详"梧桐子"条。

【化学成分】含甜菜碱、胆碱、β-香树脂醇、β-香树脂醇乙酸酯、β-谷甾醇、卅一烷及芸香甙0.15%。

【药理作用】叶浸膏(先用水煎,再以醇处理而得)对麻醉狗及猫静脉注射0.25~0.5克/公斤,能引起血压下降,持续15分钟至1小时。其降压原理据初步分析,与扩张末梢血管(兔耳灌流呈轻度扩张)有关;降压同时心率亦减慢(22.3%)。对小鼠有显著的镇静作用(0.5克/公斤腹腔注射,可降低其自由活动)。毒性很小,灌胃6克/只不致引起死亡;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8.3克/公斤。

【性味】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苦,寒,无毒。"

【功用主治】祛风除湿,清热解毒。治风湿疼痛、麻木,痈疮肿毒,痔疮,臁疮,创伤出血,高血压病。

①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:"煮汁可熏治白带。"

②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"镇咳祛痰,除风湿,治麻木。外用止刀伤出血。"

③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清热解毒。治痈疮肿毒。"
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鲜叶敷贴,煎水洗或研末调敷。

【选方】①治风湿骨痛,跌打骨折,哮喘:梧桐叶五钱至一两,水煎服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
②治发背欲死:梧桐子叶,鏊上煿成灰,绢罗,蜜调敷之,干即易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
③治背痈:取梧桐鲜叶,洗净,用银针密刺细孔,并用醋浸,整叶敷贴患部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
④治痔疮:梧桐叶七张,硫黄五分。以水、醋各半煎汤,先熏后洗。(福州台江区《验方汇集》)

⑤治臁疮:取梧桐鲜叶,洗净,用银针密刺细孔,再用米汤或开水冲泡,全叶敷患处,日换两次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
⑥治刀伤出血:梧桐叶研成细末,外敷伤口。(福州台江区《验方汇集》)

⑦治泄泻不止:梧桐叶不拘多少,用水煎十数沸,只浴两足后跟,其泻即止。若浴之近上,大便反闭。(《内经拾遗方论》梧桐濯足汤)

【临床应用】治疗高血压病
观察Ⅰ、Ⅱ期高血压患者80例,52例口服梧桐叶糖浆,每次10毫升(含干生药2克),每日3次;28例除口服外,并加用梧桐叶注射液肌肉注射,每天2毫升(含黄酮甙20毫克)。经治2个月,显效(舒张压下降20毫米汞柱以上者)23例,好转(舒张压下降10~20毫米汞柱之间)37例,无效(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以下者)20例。治疗前后曾对60例病人进行血清胆甾醇检查对照,治前血清胆甾醇平均值为249.5毫克%,治后为175.9毫克%,平均每例下降73.6毫克%。在60例中有57例治后显著下降(50毫克%以上)者41例,占72%。治程初期可见恶心、胃不适、腹痛、腹胀等消化道反应。另曾以梧桐叶片剂(干浸膏粉压片,每片相当干生药2克。日服3次,每次3~4片)治疗观察高血压及降低血清胆甾醇100例,服药2月后,降压的总有效率为86%,其中显效率10%;血清胆甾醇的下降率为80%(其中下降21毫克%以上的占69%,下降50毫克%以上的占31%)。临床观察到,部分女性肥胖型高血压患者,服药后有较明显之利尿作用,且月经增多,体重减轻,但血清胆甾醇下降不明显,部分反而升高。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。

油桐叶

油桐叶
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
【异名】桐子树叶(《草木便方》)。

【来源】为大戟科植物油桐的嫩叶。植物形态详"油桐子"条。

【功用主治】消肿解毒。治痈肿,丹毒,臁疮,冻疮,疥癣,烫伤,痢疾。

①《草木便方》:"脚臁胫久烂,烫伤。"

②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消肿解毒,治疥癣,敷烫伤。"

③《重庆草药》:"煅灰撒布,治冻疮皮破出黄水。"

【用法与用量】外用:捣敷或烧灰研末撤。内服:煎汤,0.5~4两。

【选方】①治痈肿:油桐叶捣烂外敷。(《陕西中草药》)

②治丹毒:鲜油桐叶捣烂,敷患处;或拧取自然汁涂患处。(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)

③治疥癣:鲜油桐叶捣烂绞汁敷抹。

④治烫伤:鲜油桐叶捣烂绞汁,调冬蜜敷抹患处。

⑤治锈铁钉刺伤脚底:鲜油桐叶和红糖捣烂敷贴。(③方以下出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
⑥治刀伤出血:油桐树嫩叶适量。炕干研末,撒伤处。(《贵州草药》)

⑦治漆疮:油桐叶煎水洗。(《陕西中草药》)

⑧治疔疮:油桶叶(新鲜树叶)适量。捣烂和茶油调涂于疮面上。(《北京中医》3(6):20,1954)

【临床应用】治疗痢疾、肠炎
取干品加水,文火煎煮两次,药液合并浓缩成浸膏状,加入地锦粉(过80目筛)拌匀,做成颗粒,干燥后加入硬脂酸镁压片,每片重0.5克(含油桐叶生药约2克)。日服3次,每次4~6片。观察痢疾28例,痊愈21例,好转6例,无效1例;肠炎292例,痊愈252例(86.3%),好转24例(8.2%),无效16例(5.5%)。

桐叶

桐叶
(《本经》)

【异名】白桐叶(《本草经集庄))。

【来源】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叶。植物形态详"桐皮"条。

【化学成分】毛泡桐叶含熊果酸,并含糖甙及多酚类。

【药理作用】熊果酸不仅在化学上与齐墩果酸相近,作用也相近,为皂甙元,可作乳化剂用于制药或食品工业,对人或动物并无毒性。对水、盐代谢无明显作用。曾有人报告,与山楂酸之合剂能扩张冠状血管,可治疗冠脉循环及心功能不足,但也有人认为对冠状血管并无特异作用,而是由于其不溶于水,因而静脉注射后在体内形成小颗粒,伤害了肺脏,引起机体的各种反应。

【性味】①《本经》:"味苦,寒。"

②《别录》:"无毒。"

【功用主治】治痈疽,疔疮,创伤出血。

①《本经》:"主恶蚀疮著阴。"

②《纲目》:"消肿毒,生发。"

【用法与用量】外用:以醋蒸贴、捣敷或捣汁涂。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

【选方】①治痈疽发背大如盘,臭腐不可近:桐叶醋蒸贴上,退热止痛,渐渐生肉收口。(《医林正宗》)

②治无名肿毒:泡桐花或叶、醉鱼草各五钱。捣敷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
③治白喉:霜打泡桐叶一两。水煎,红糖一两冲服。(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)

④抬人须鬓秃落不生长:麻子仁三升,白桐叶一把。米泔煮五、六沸,去滓,洗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
臭梧桐叶

  臭梧桐叶
  FoliumClerodendriTrichotomi
  (英)HarlequinGlorybowerLeaf
  【别名】 八角梧桐、臭牡丹。

  【来源】 为马鞭草科植物海州常山ClerodendrumtrichotomumThunb.的叶。

  【植物形态】 灌木。花和叶揉碎有臭气;幼枝和叶柄有黄褐色短柔毛,枝内髓部有淡黄色薄片横隔。叶片阔卵形、卵形、三角状卵形、卵状椭圆形,长5~16cm,宽3~14cm,先端渐尖,基部截形或阔楔形,全缘或有波状齿,两面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;叶柄长2~8cm。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;花萼紫红色,5裂几达基部;花冠白色或带粉红色;花柱不超出雄蕊。核果近球形,成熟时蓝紫色。花期7~9月,果期9~10月。
  生于山坡、路旁、村边。主产江苏、浙江。

  【采制】 夏季结果前采摘,晒干。

  【性状】 叶多皱缩,灰绿色或黄棕色,两面均被毛茸,尤以下表面叶脉处为多;叶柄具纵沟,密被毛茸。气清香,味苦、涩。

  【化学成分】 含海常山苦素(clerodendrin)、刺槐素-α-二葡萄糖醛酸甙(acacetin-7-di-glucuronide)、消旋肌醇、海州常山素A、B。

  【性味】 性平,味甘、苦。

  【功能主治】 祛风湿,止痛,降血压。用于风湿痹痛、高血压。

刺桐叶

刺桐叶
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
【来源】为豆科植物刺桐的叶片,植物形态详"海桐皮"条。

【功用主治】治小儿疳积,蛔虫症。

【用法与用量】研末开水冲服,0.8~1钱。

赪桐叶

赪桐叶
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
【异名】红蜻蜒叶(《中国药植图鉴》)。

【来源】为马鞭草科植物赪桐,植物形态详"荷苞花"条。

【性味】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甘酸微涩,平。"

【功用主治】消肿散瘀。治痈疽疔疮,跌打损伤。

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排脓解毒,生肌敛口。"

②《广西民间常用草药》:"治跌打损伤,无名肿毒。"

【用法与用量】外用:捣敷。

【选方】①治瘠疮溃疡:鲜赪桐叶,用银针密刺细孔,再用米汤或开水冲泡。贴患处,日换二,三次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
②治疔疮:鲜赪桐叶一握。和冬蜜捣烂,敷患处。若用干叶,先研成细末,再调冬蜜敷患处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
③治跌打积瘀:赪桐叶十两,苦地胆半斤,泽兰四两,鹅不食草四两。捣烂,用酒炒热后,敷患处。(《广西民间常用草药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