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查询

已收录 5937 个中药

麝肉

麝肉
(《食疗本草》)

【来源】为鹿科动物麝的肉,动物形态详"麝香"条。

【性味】①《饮膳正要》:"性温,无毒。"

②《纲目》:"甘温,无毒、"

【功用主治】《纲目》:"治腹中癥病。"

【选方】治小儿癥病:麝肉二两(切,焙),蜀椒三百枚(炒)。捣末,以鸡子白和丸小豆大。每服二、三丸,汤下,以知为度。(《范汪方》)

水杨根

水杨根
(《纲目》)

【来源】为杨柳科植物红皮柳的根。

【植物形态】红皮柳,又名:蒲柳(《尔雅》),蒲杨(崔豹《古今注》),水杨(《水经注》),青杨、萑苻(《纲目》)。
灌木,高达4米。小枝黄绿色或带紫色,无毛。叶互生或近对生;倒披针形,罕有长椭圆状倒卵形,长5~10厘米,宽0.8~1.5厘米,先端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,细锯齿,近基部全缘,下面微有白粉,幼叶微被毛;叶柄长4~8毫米。葇荑花序常弯曲,雄花序长1.5~2.5厘米,雄蕊2,花丝全部连合,花药淡红色,腺体1,生于腹面;雌花序长约2厘米,子房卵形,无柄或近无柄.密被毛,有花柱,柱头2裂;苞片倒卵形,中部以上暗紫黑色,有长毛。果序长2~3厘米,有毛;蒴果2裂。花期3~5月。果熟期4~6月。
分布东北及黄河流域。淮河流域等地。

本植物的树皮(水杨木白皮)、枝叶(水杨枝叶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
【功用主治】《纲目》:"治乳痈诸肿。生擂贴。"

牛乳

牛乳
(《本草经集注》)

【来源】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乳汁,动物形态详"牛肉"条。

【性味】甘,平。

①《别录》:"微寒。"

②《千金·食治》:"味甘,微寒,无毒。"

③《唐本草》:"性平。"

【归经】①《要药分剂》:"入心、肺二经。"

②《本草再新》:"入肺、胃二经。"

【功用主治】补虚损,益肺胃,生津润肠。治虚弱劳损,反胃噎膈,消渴,便秘。

①《别录》:"补虚赢,止渴下气。"

②《千金·食治》:"入生姜、葱白,止小儿吐乳。补劳。"

③《本草拾遗》:"黄牛乳,生服利人,下热气,冷补,润肌止渴;和蒜煎三、五沸食之,主冷气,痃癖,羸瘦。"

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"润皮肤,养心肺,解热毒。"

⑤《滇南本草》:"水牛乳,补虚弱,止渴,养心血,治反胃而利大肠。"

⑥《纲目》:"治反胃热哕,补益劳损,润大肠,治气痢,除疸黄,老人煮粥甚宜。"
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煮沸。

【宜忌】脾胃虚寒作泻,中有痰湿积饮者慎服。

①《本草拾遗》:"与酸物相反,令人腹中癥结。"

②《本草经疏》:"脾湿作泄者不得服。"

③《本草汇言》:"膈中有冷痰积饮者,忌之。"

【选方】①治大病后不足,万病虚劳:黄牛乳一升。以水四升,煎取一升。如人饥,稍稍饮之,不得过多。(《千金方》)

②治翻胃:牛乳一盏,韭菜汁二两。用生姜汁半两,和匀温服。(《丹溪心法》)

③治小儿哕:牛乳、生姜汁各五合。煎取五合,分为二服。(《千金方》)

④治消渴,心脾中热,下焦虚冷,小便多,渐羸瘦:生羊、牛乳,渴即次三、四合。(《广利方》)

⑤治风毒脚弱,痹满上气:好硫黄三两(末之),牛乳五升。先煮乳水五升,仍内硫黄,煎取三升,一服三合。亦可直以乳煎硫黄,不用水也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
毛排钱草

毛排钱草
(《广西中药志》)

【异名】排钱草、叠钱草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,麒麟片(《广西中药志》)。

【来源】为豆科植物鳞狸鳞的根及地上部分。

【植物形态】鳞狸鳞又名:连里尾树。
小灌木,高0.5~1.5米。茎、枝密被黄色绒毛。3出复叶,小叶披针形或矩圆形,顶端小叶较长,长5~6厘米,宽3~4厘米,先端钝或微缺,边缘浅波形,基部楔形或近圆形,侧生小叶较小,阔椭圆形或卵圆形,长3~4厘米,宽2~3厘米,基部偏斜;托叶1对,卵状披针形。圆锥花序顶生,长15~25厘米,由多数伞形花序组成,每一伞形花序隐藏于2个长1~3厘米的圆形、叶状的苞片内;花柄长2~3毫米,与萼同被短柔毛;萼5齿裂,外侧2裂齿愈合为1;花冠蝶形,白色,旗瓣倒卵圆形,翼瓣长方形,龙骨瓣较翼瓣为小;雄蕊10,2体;子房线形,密被绢状毛。荚果通常3节,长8~13毫米。花期7~9月。果期9~10月。
生于林旁荒地,山野小林中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福建等地。

【采集】夏季采收。晒干或鲜用。

【性味】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苦,平。"

【归经】《广西中药志》:"入肺、脾二经。"

【功用主治】①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散瘀消肿,去湿滞风热。治跌打,乳疮,咳血,血淋,小儿牙疳及月内锁喉,牙痛,头疮。"

②《广西中药志》:"治疳积,瘰疬。"
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捣敷。

【选方】治风湿骨痛:毛排钱草根四两,浸酒一斤。每服五钱至一两,并外擦痛处。(《广西中药志》)

金背枇杷叶

金背枇杷叶
(《陕西中草药》)

【异名】光背杜鹃、野枇杷(《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药用植物资料》)。

【来源】为杜鹃花科植物陇蜀杜鹃的叶。

【植物形态】陇蜀杜鹃
常绿灌木,高达3米。幼枝黄色,无毛。叶簇生枝顶,革质,宽卵形或倒卵形,长5~10厘米,先端尖或突尖,基部圆形或近心形,上面光滑,叶脉凹入,下面密被黄褐色绒毛,以后渐落;叶柄淡黄色,无毛,长1~2厘米。伞房状总状花序顶生,有花10余朵;花白色至粉红色;花萼短,无毛,有半圆形齿;花冠钟形,裂片5,圆形而有缺刻;雄蕊10;子房有粉状毛。蒴果圆柱形,长约1.2厘米,具8个槽,无毛,花柱宿存。花期5~6月。
多生于高山阴坡。分布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青海等地。

本植物的花(金背枇杷花)、果实(金背枇把)均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
【采集】全年可采,刷去叶背绒毛,切丝生用或蜜炙用。

【性味】①《陕西中草药》:"辛苦,平。"

②《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药用植物资料》:"辛苦,平,有毒。"

【功用主治】《陕西中草药》:"清肺泻火,止咳化痰。治咳嗽,痰喘。"
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1~3分;或代茶饮。

【宜忌】《陕西中草药》:"金背枇杷叶反芋儿七,叶背绒毛有毒,内服刷去。"

【选方】①治痰喘:金背枇杷叶二钱,追风七三钱,竹根七二钱,盘龙七二钱,伸筋草二钱,木通一钱。水煎服。(《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药用植物资料》)

②治老年慢性气管炎:光背杜鹃叶三钱,蒲公英、黄芪各二钱。制成100毫升水煎剂,分三次一天服完。十天为一疗程。(《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药用植物资料》)

浮萍

浮萍
(《唐本草》)

【异名】苹(《尔雅》),水萍、水花(《本经》),浮蓱、薸(《尔雅》郭璞注),萍子草(《补缺肘后方》),水白、水苏(《别录》),小萍子(《本草拾遗》),浮萍草(《本草图经》),水藓(《品汇精要》),水帘、九子萍(《群芳谱》),田萍(《中药志》)。

【来源】为浮萍科植物紫背浮萍或青萍的全草。

【植物形态】①紫背浮萍(《圣济总录》),又名:紫萍(《淮南万毕术》),紫浮萍(《世医得效方》)。
多年生漂浮植物。叶状茎扁平,倒卵形或椭圆形,直径3~6毫米,长6~9毫米,先端圆,上面绿色,有光泽,下面紫红色,常3~4片相连,自中央下垂10馀条纤维状须根,中心有显明的维管束一条,束端有根帽。佛焰苞短小,唇形。花序由2个雄花及1个雌花组成,白色或淡绿色。花期夏季。
生于湖沼、池塘或水田中。我国各地都有分布。

②青萍(《世医得效方》)
与上种相似而较小,叶状茎倒卵形或矩圆形,长2~6毫米,两面均呈绿色或暗绿色。根单生下垂于水中,不具维管束,先端有钝头的根帽。花细小白色。花期4~6月。
生长在池沼、湖泊或静水中。我国各地均有分布。

【采集】6~9月间捞取,晒干。

【化学成分】紫背浮萍含醋酸钾及氯化钾及碘、溴等物质。

青萍含多量维生素B1、B2、C等水溶性维生素,木犀草素-7-β-葡萄糖甙。8-羟基木犀草素-8-β-葡萄糖甙等黄酮类及碘、溴等物质。其多糖是D-洋芫荽糖的丰富来源。尚含树脂、蜡质、甾类、叶绿素、糖、蛋白质、粘液质、鞣质等。

【药理作用】①对心血管的作用
青萍水浸膏对奎宁引起衰竭的蛙心有强心作用,钙可增强之,大剂量使心脏停止于舒张期;并能收缩血管使血压上升。

②解热作用
青萍煎剂及浸剂2克/公斤,经口给予因注射伤寒混合疫苗而发热的家兔,证明有微弱的解热作用。

③其他作用
青萍抗菌、抗疟实验均为阴性,在实验室及现场对库蚊幼虫及蚊蛹有杀灭作用。

【性味】辛,寒。

①《本经》:"味辛,寒。"

②《别录》:"酸,无毒。"

③《滇南本草》:"性寒,味苦。"

④《医林纂要》:"辛,平,有咸味。"

【归经】入肺经。

①《纲目》:"入肺经。"

②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"入肺、小肠二经。"

③《本草求真》:"入肝、脾。"

【功用主治】发汗,祛风,行水,清热,解毒。治时行热病,斑疹不透,风热瘾疹,皮肤瘙痒,水肿,癃闭,疮癣,丹毒,烫伤。

①《本经》:"主暴热身痒,下水气,胜酒,长须发,止消渴。"

②《别录》:"下气,以沐浴生毛发。"

③《唐本草》:"主火疮。"

④《本草拾遗》:"末敷面酐;捣汁服之,主水肿,利小便;又人中毒,取萍子暴干末,酒服方寸匕;又为膏长发。"

⑤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热毒风热疾,热狂,熔肿毒,汤火疮,风疹。"

⑥《本草图经》:"治时行热病,亦堪发汗。"

⑦《滇南本草》:"发汗,解毒。治疥癞,疥癣,祛皮肤瘙痒之风。"

⑧《纲目》:"主风湿麻痹,脚气,打扑损伤,目赤翳膜,口舌生疮,吐血,衄血,瘫风,丹毒。"

⑨《玉楸药解》:"辛凉发表。治瘟疫斑疹,中风歪斜,瘫痪;医痈疽热肿,隐疹瘙痒,杨梅,粉刺,汗斑。"

⑩《岭南采药录》:"凡患风癍,以紫背浮萍沐浴数次;凡中水毒,手足至肘膝俱冷,用之煎水浸洗。"

⑾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"捣汁涂敷虫咬伤。"
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1~2钱(鲜者0.5~1两);捣汁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煎水熏洗,研末撒或调敷。

【宜忌】①《本草经巯》:"表气虚而自汗者勿用。"

②《本草从新》:"非大实大热,不可轻试。"

③《得配本草》:"血虚肤燥,气虚风痛,二者禁用。"

【选方】①治时行热病,发汗:浮萍草一两,麻黄(去节、根)、桂心、附子(炮裂,去脐、皮)各半两。四物捣细筛。每服二钱,以水一中盏,入生姜半分,煎至六分,不计时候,和滓热服。(《本草图经》)

②治皮肤风热,遍身生瘾疹:牛蒡子、浮萍等分。以薄荷汤调下二钱,日二服。(《养生必用方》)

③治身上虚痒:浮萍末一钱,黄芩一钱。同四物汤煎汤调下。(《丹溪纂要》)

④治热渴不止,心神烦躁:水中萍,洗,曝干为末,以牛乳汁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不计时候,以粥饮下三十丸。(《圣惠方》)

⑤治消渴:干浮萍、栝蒌根等分。上二味为末,以人乳汁和丸如梧子。空腹饮服二十丸,日三。(《千金方》浮萍丸)

⑥治热毒:浮萍捣汁,敷之令遍。(《子母秘录》)

⑦治大风疠疾:㈠浮萍草,三月采,淘三、五次,窨三、五日,焙为末,不得见日。每服三钱,食前温酒下。㈡七月取紫背浮萍,日干为末,半升,入好消风散五两。每服五钱,水煎频饮;仍以煎汤洗浴之。(《十便良方》)

⑧治痈:紫萍适量,打汁,红茴香(山木蟹)根皮打粉,一食匙。上药调匀外敷,中薄外厚,中间留孔。(《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》)

⑨治小便不通,利膀胱胀,水气流肿:水上浮萍,暴干,末,服方寸匕,日三服,(《千金方》)

⑩治急性肾炎:浮萍草二两,黑豆一两。水煎服。(内蒙古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)

⑾治疮疹入眼,痛楚不忍,恐伤其目:浮萍草,阴干为末,每服一、二钱,用羊子肝半斤,入盆子内,以竹杖子刺碎烂。投水半合,绞取肝汁,食后调药服之。(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浮萍散)

⑿治汗斑癜风:紫背浮萍,晒干。每以四两煎水浴,并以萍擦之。或入汉防己二钱亦可。(《袖珍方》)

⒀治粉滓面酐:沟渠小萍,为末,日敷之。(《圣惠方》)

⒁解蛇咬毒入腹:浮萍草捣绞汁饮之。(《品汇精要》)

⒂治鼻衄不止:干浮萍草末,吹入鼻中。(《圣惠方》)

⒃治胬肉攀睛:青萍少许,研烂,入片脑少许,贴眼上。(《世医得效方》)

【名家论述】①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"水萍,发汗尤甚麻黄。"

②《纲目》:"浮萍,其性轻浮,入肺经,达皮肤,所以能发扬邪汗也。"

③《本草经疏》:"水萍,其体轻浮,其性清燥,能祛湿热之药也。热气郁于皮肤则作痒,味辛而气清寒;故能散皮肤之湿热也。寒能除热,燥能除湿,故下水气。酒性湿热,而萍之质不沈于水,其气味辛寒,轻清而散,故能胜酒。血热则须发焦枯而易堕,凉血则营气清而须发自长矣。《别录》主消渴者,以湿热之邪去,则津液自生,而渴自止也。其曰下气,以沐浴生毛发者,亦以寒能除热,凉血之验也。"

④张寿颐:"浮萍,轻浮最甚,故上宣肺气,外达皮毛,发汗泄热,下通水道,《本经》、《别录》、大明诸家主治,无不在此范围之内。然不仅专入气分,而兼清血热,故《圣济》以治吐血不止,《圣惠方》又治鼻衄,濒湖以治目赤、口疮,既善清火,而又导热下行,其效良捷。近人止以为发汗之药,而不知清热正其专长,殊觉未尽其用。且其质最轻,气味皆薄虽曰发汗,性非温热,必无过汗之虑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