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查询
紫绿草
紫绿草
(《贵州草药》)
【异名】扇花冷水花、走马胎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阿伯秀(苗名)。
【来源】为荨麻科植物粗齿冷水花的全草。
【植物形态】粗齿冷水花
草本无毛。茎肉质,高25~60厘米。叶对生,两枚近于等大;叶片卵形、宽卵形或椭圆形,长6~14厘米,宽2~7厘米,先端长渐尖,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,边缘在基部之上密生粗牙齿,钟乳体疏生,狭条形,基出脉3条;叶柄长1~7厘米。通常雌雄异株。花序长达3厘米,分枝多;小花淡绿色,雄花直径约1.5毫米,花被片4,雄蕊4;雌花花被片3,卵形,柱头圆笔头状。瘦果卵形,扁,光滑。
生于山谷林下阴处。分布云南、四川、贵州、湖南、湖北等地。
【采集】夏、秋采收。
【性味】《贵州草药》:"性平,味辛。"
【功用主治】①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祛风,活血。"
②《贵州草药》:"理气止痛。"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3~5钱。
【选方】治胃气痛:紫绿草五钱,茴香子一钱,藿香、紫苏各二钱。煨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蛮刀背
蛮刀背
(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)
【来源】为报春花科植物爪哇珍珠菜的全草。
【植物形态】爪哇珍珠菜
一年生草本,高30~60厘米。茎直立或斜上,分枝,有棱。单叶互生;膜质;叶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4~7厘米,全缘,基部下延成狭翅,下面淡绿色,有紫色斑点和疏柔毛,边缘有腺体。总状花序顶生,花排列稀疏;苞片线形或钻状;花萼5裂,裂片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边缘白色;花冠白色,5裂,裂片倒卵形;雄蕊5,花药近圆形或椭圆形;子房上位,球形,花柱伸出花冠外。蒴果,球形,褐色。种子细小,卵形,褐色。花期4~5月。果期6~8月。
生于低山区的山坡草丛中及路边湿润处。分布四川等地。
【采集】春、夏采,晒干。
【性味】苦淡,温。
【功用主治】去瘀,消痈肿。治跌打损伤,扭伤,血热。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3~5钱;或浸酒。
野辣子
野辣子
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【来源】为爵床科植物枪花药的全草。
【植物形态】枪花药
一年生草本,高约20厘米。根须状。茎直立,多分枝,有纵棱,具细柔毛。叶对生,倒卵形,先端钝,基部渐狭,全缘,两面均被刚毛;有叶柄;叶腋往往再生小叶。花腋生;总苞萼状,由4苞片合成,内有花1~3朵;萼小,5裂;花冠2唇形;雄蕊2,花药线形,1室;花柱2裂。蒴果下部压扁。种子扁平。
生于荒山土坎。分布我国东南和西南各地。
【采集】秋后采。
【性味】性凉,味微苦。
【功用主治】生肌,止血。
【选方】①治刀斧斫、枪伤:鲜枪花药全草,鲜牛肋筋叶皮。以上两味,捣绒敷患处,留伤口。用药及换药时,先用浓茶洗净伤处,三天换药一次。(性味以下出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②治枪伤:鲜枪花药适量,捶绒敷伤处。(《贵州草药》)
桐叶
桐叶
(《本经》)
【异名】白桐叶(《本草经集庄))。
【来源】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叶。植物形态详"桐皮"条。
【化学成分】毛泡桐叶含熊果酸,并含糖甙及多酚类。
【药理作用】熊果酸不仅在化学上与齐墩果酸相近,作用也相近,为皂甙元,可作乳化剂用于制药或食品工业,对人或动物并无毒性。对水、盐代谢无明显作用。曾有人报告,与山楂酸之合剂能扩张冠状血管,可治疗冠脉循环及心功能不足,但也有人认为对冠状血管并无特异作用,而是由于其不溶于水,因而静脉注射后在体内形成小颗粒,伤害了肺脏,引起机体的各种反应。
【性味】①《本经》:"味苦,寒。"
②《别录》:"无毒。"
【功用主治】治痈疽,疔疮,创伤出血。
①《本经》:"主恶蚀疮著阴。"
②《纲目》:"消肿毒,生发。"
【用法与用量】外用:以醋蒸贴、捣敷或捣汁涂。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
【选方】①治痈疽发背大如盘,臭腐不可近:桐叶醋蒸贴上,退热止痛,渐渐生肉收口。(《医林正宗》)
②治无名肿毒:泡桐花或叶、醉鱼草各五钱。捣敷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③治白喉:霜打泡桐叶一两。水煎,红糖一两冲服。(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)
④抬人须鬓秃落不生长:麻子仁三升,白桐叶一把。米泔煮五、六沸,去滓,洗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北沙参
【中文名】北沙参(《本草汇言》)
【类别】根类
【异名】海沙参、银条参、莱阳参(《江苏植药志》),辽沙参(《中药志》),野香菜根(《中药材手册》),真北沙参(《卫生易简方》)。
【来源】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。
【植物形态】珊瑚菜(《江淮杂记》),又名:滨防风。
多年生草本,高5~35厘米。主根细长圆柱形。茎大部埋在沙中,一部分露出地面。叶基出,互生;叶柄长,基部鞘状;叶片卵圆形,3出式分裂至2回羽状分裂,最后裂片圆卵形,先端圆或渐尖,基部截形,边缘刺刻,质厚。复伞形花序顶生,具租毛;伞梗10~20条,长1~2厘米;无总苞,小总苞由数个线状披针形的小苞片组成;花白色,每1小伞形花序有花15~20朵;花萼5齿裂,狭三角状披针形,疏生粗毛;花瓣5,卵状披针形;雄蕊5,与花瓣互生;子房下位,花柱基部扁圆锥形。果实近圆球形,具绒毛,果棱有翅。花期5~7月。果期6~8月。
生于海边沙滩,或为栽培。分布辽宁、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浙江、广东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
【采集】7~8月或9月下旬采挖,除去地上茎及须根,洗净泥土,放开水中烫后剥去外皮,晒干或烘干。
【药材】干燥根呈细圆柱形或直条状,两头较细,很少有分歧,长15~30厘米,直径3~8毫米。外表淡黄色,粗糙,具纵纹及未除尽的棕黄色栓皮,并有棕色点状的支报痕迹,顶端往往残留圆柱状的根茎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。断面不整齐,淡黄色,中央有黄色放射状的木质部,形成层呈圆环状,深褐色。气微,味甘。以根条细长、均匀色白、质坚实者佳。
主产山东、河北、辽宁、江苏等地。
【化学成分】根含生物碱、丰富的淀粉。果实含珊瑚菜素。
【炮制】拣去杂质,除去茎基,用水略洗,捞出,稍润,切段,晒干。
【性味】甘苦淡,凉。
①《本经逢原》:"甘淡,性寒,无毒。"
②《本草从新》:"甘苦味淡,微寒。"
【归经】入肺、脾经。
①《得配本草》:"入手太阴经。"
②《本草撮要》:"入手、足太阴经。"
【功用主治】养阴清肺,祛痰止咳。治肺热燥咳,虚痨久咳,阴伤咽干、口渴。
①《本草从新》:"专补肺阴,清肺火,治久咳肺痿。"
②《饮片新参》:"养肺胃阴,治劳咳痰血。"
③《东北药植志》:"治慢性支气管炎,肺结核,肺膨胀不全,肺脓疡等。"
④《中药志》:"养肺阴,清肺热,祛痰止咳。治虚劳发热,阴伤燥咳,口渴咽干。"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3~5钱;亦可熬膏或入丸剂。
【宜忌】风寒作嗽及肺胃虚寒者忌服。
《本草从新》:"恶防己。反藜芦。"
【贮藏】置通风干燥处,防蛀。
【选方】①治阴虚火炎,咳嗽无痰,骨蒸劳热,肌皮枯燥,口苦烦渴等证:真北沙参、麦门冬、知母、川贝母、怀熟地、鳖甲,地骨皮各四两。或作丸,或作膏,每早服三钱,白汤下。(《卫生易简方》)
②治一切阴虚火炎,似虚似实,逆气不降,消气不升,烦渴咳嗽,胀满不食:真北沙参五钱。水煎服。(《林仲先医案》)
卵叶橐吾
卵叶橐吾
(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)
【异名】日肖(藏名)。
【来源】为菊科植物卵叶橐吾的根。
【植物形态】卵叶橐吾
多年生草本,全株被白色绵毛,高达60厘米。基生叶具长柄,叶片近圆形或卵形,长9~15厘米,宽8~12厘米,基郎心形,边缘具规则的三角形齿;茎生叶无柄,基部抱茎。花梗由叶丛中抽出,头状花序排列成伞房状,下垂;总苞片1层;花黄色,缘花为舌状花,盘花为管状花。瘦果有冠毛。
生于山坡。分布西藏等地。
同属植物尖叶橐吾的根,在西藏亦同等入药。
【采集】9~10月采挖。
【性味】苦,温。
【功用主治】散寒,润肺下气,化痰止咳,利尿。治风寒咳嗽,支气管炎,肺结核咳血,咽喉炎。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1~2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