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查询
金蛤蟆
金蛤蟆
(《陕西中草药》)
【异名】中国雨蛙(《中国无尾两栖类》)。
【来源】为雨蛙科动物中国雨蛙的全体。
【动物形态】中国雨蛙
雄蛙较小,体长28毫米,雌蛙较大,体长约39毫米。体背面为绿色,体侧及腹面白色;自眼后角至肩上方有一条清晰的深棕细线纹;体侧有黑斑点或相连成粗黑线,或断续排列成行。头宽大于头长;吻宽圆而高,吻棱明显,吻端上方有小鼻孔2个,眼间距大于鼻间距,眼后方的鼓膜圆而清晰。背面皮肤光滑,胸腹及股腹面密布扁平疣,咽部略光滑。前肢及掌、指部分约为体长之半,指端有吸盘及横沟,基部微具蹼。后肢长,趾端与指端同,但吸盘略小,外侧三趾的蹼较内侧发达,掌部和跛,部均有小疣粒。雄蛙有单咽下外声囊,咽部色深,鸣时鼓胀成球状;前肢第一指基部有浅棕色婚垫。
夜晚栖息在路旁的灌木上,日间匍伏在附近的石隙或洞穴内;在福建地区4、5月间,于大雨后的夜晚产卵。分布陕西、河南、四川、湖北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台湾等地。
【采集】夏季三伏天捕捉(切勿损坏),在石板或瓦上焙黄,研粉备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同属的Hylaregilla,其前头器官含糖原。
【性味】淡,平。
【功用主治】生肌,止血,止痛。治跌打损伤,骨折,外伤出血。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研末,1~2钱。外用:研末配散剂凋敷。(性味以下出《陕西中草药》)
小扁豆
小扁豆
(《云南思茅中草药》)
【来源】为豆科植物思茅猪屎豆的根。
【植物形态】思茅猪屎豆
直立小灌木,高约1米。茎、枝细,密被紧贴短毛,节间甚短。3出复叶,小叶卵圆状披针形,长3~5厘米,宽2~3厘米,两端渐尖,两侧小叶较小;叶柄长1.5~2.5厘米。花黄色,顶生或侧生总状花序,长5~10厘米;花梗贴生绒毛。荚果长2~5厘米,宽1厘米,果柄长1~2厘米,光滑无毛,有种子1~5粒或更多。
生于路旁、田边、水沟边。分布于云南。
【采集】全年可采。
【性味】性微温,味甘微涩。
【功用主治】消炎解毒,利喉止痛。治急性胃肠炎、咽喉炎、扁桃体炎。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O.5~1两。
【选方】治扁桃体炎:小扁豆、大将军。水煎服,酒引。
象牙
象牙
(《药性论》)
【来源】为象科动物亚洲象的牙齿,动物形态详"象皮"条。
【采集】多以雕刻象牙时剩下的碎料供药用。
【药材】多呈碎屑状,形状极不规则。表面浅赤或黄色,并有纵行的浅沟纹。内为银白色。片块状者,纵剖面有纵横交叉的波纹,横断面可见同心轮纹。质坚而脆。无臭,无味。以外面浅赤色,内面银白色、显油性者为佳。
非洲象的牙,亦同等入药。
【化学成分】含磷酸钙(57~60%)、牙基质(40~43%)及少量脂肪等。象牙含有机物较多,是其特点。
【性味】甘,寒。
①《海药本草》:"寒。"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平。"
③《品汇精要》:"味淡,性平,无毒。"
④《纲目》:"甘,寒,无毒。"
【归经】《本草再新》:"入心、肾二经。"
【功用主治】清热镇惊,解毒生肌。治痫病惊悸,骨蒸痰热,痈肿疮毒,痔漏。
①《海药本草》:"主风痫热,骨蒸劳,诸疮等,并皆宜生屑入药。"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小便不通,生煎服之;小便多,烧灰饮下。"
③《开宝本草》:"主诸铁及杂物入肉,刮取屑,细研和水敷疮上。"
④《医学入门》:"生为末,主诸疮痔瘘,生肌填口最速。"
⑤《本草经疏》:"治恶疮,拔毒,长肉,生肌,去漏管。"
⑥《本草正》:"能清心肾之火,可疗惊悸风狂,骨蒸痰热。"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研末,0.5~1钱;磨汁或入丸、散,外用:磨汁涂或研末调敷。
【选方】治杨梅疮成漏:象牙三钱,鳖甲、猬皮各一个、为末,枣肉丸樱桃大,每一丸,空心小便化下,服七日后,仍用三味为末,猪胆汁调敷。(《医学入门》象牙丸)
滇瑞香
滇瑞香
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
【异名】桂花矮陀陀、黄山皮条、构皮岩陀、万年青矮陀陀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,桂花岩陀、野瑞香(《云南经济植物》)。
【来源】为瑞香科植物滇瑞香的全株。
【植物形态】滇瑞香
常绿灌木,高1~2米。枝黄灰色,幼枝无毛或几无毛,外皮纤维长而韧。叶互生,长椭圆形至倒披针形,长6~12厘米,宽1~3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狭楔形,全缘,两面无毛。花8~12朵聚生枝顶;苞片背面被丝状微柔毛,通常早落;花白色,芳香;花被管状,长12~15毫米,密被短柔毛,4裂,裂片常为管长的1/3,外面通常无毛或沿中脉被极疏的微柔毛。核果橙红色,球形,直径约4.5毫米;有种子1~2粒。
生于山坡疏林下及灌丛中。分布云南、贵州、四川等地。
【采集】秋末采收。晒干。
【性味】辛涩,温,有小毒。
【功用主治】祛风除湿,止痛。
【选方】治跌打损伤,风湿性关节炎:滇瑞香一至二钱。煎服;或用三至五钱,泡酒一斤。浸五至七日后服,每次10毫升,一日三次。(性味以下出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
马甲子叶
马甲子叶
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
【来源】鼠李科植物马甲子的叶片,植物形态详"马甲子根"条。
【功用主治】清热拔毒。外敷治眼热痛,痈疽溃脓。
醍醐
醍醐
(《雷公炮炙论》)
【来源】为牛乳制成的食用脂肪。
【化学成分】牛乳制成的醍醐,其一般组成(每100克)为:水分73克,蛋白质2.9克,脂肪20克,碳水化物4克,灰分0.6克,钙97毫克,磷77毫克,铁0.1毫克,硫胺素0.03毫克,核黄素0.14毫克,尼克酸0.1毫克,抗坏血酸微量,维生素A830国际单位。
脂肪是醍醐的主要成分,其中含饱和脂肪酸:丁酸、己酸、辛酸、月桂酸、肉豆蔻酸、棕榈酸、硬脂酸,以及不饱和的油酸(以上都是偶数C的脂肪酸)。此外尚含二羟基硬脂酸、花生酸、亚油酸、亚麻酸等。
【性味】①《千金·食治》:"味甘,平,无毒。"
③《唐本草》:"性冷。"
【功用主治】养营,滋阴,润燥,止渴。治虚劳肺痿,咳唾脓血,消渴,便秘,风痹,皮肤瘙痒。
①《千金·食治》:"补虚,去诸风痹。去月蚀疮,添髓补中填骨。"
②《唐本草》:"主风邪痹气,通润骨髓,可为摩药,功优于酥。"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"止惊悸,心热,头疼,明目,敷脑顶心。"
④《本草衍义》:"润养疮痂。"
⑤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润燥充液滋阴,止渴耐饥,养营清热。"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溶化冲。外用:涂摩。
【宜忌】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中虚湿盛者忌之。"
【选方】①治一切肺病咳嗽脓血及唾血不止:好酥三十斤,三遍炼,停职凝,当出醍醐,服一合,日三服,瘥止。(《千金方》)
②补虚,去风湿痹:醍醐二大两。暖酒一杯,和醍醐一匙服之。(《食医心镜》)
③治中风烦热,皮肤瘙痒:醍醐四两。每服酒调下半匙。(《圣惠方》)